石门一村隶属遵化市石门镇。位于遵化市石门镇中西部。东与郭家场村隔山相望,南与小张庄村毗邻,西与石门三村相连,北与230国道接界。面积1.14平方千米,耕地面积875亩。人口973人。于唐代建村,原名石门山口。村东北有两峰对峙,石缝如门,有官道通过,俗称石门口,故村名称石门,新中国成立后分为4个行政村,按照方位顺序为石门一村。石门原有古城,到宋代发展为镇。明清两代,此地建石门驿。明代将领戚继光曾在此地镇守。后随人口增多,逐渐划分为四个村。该村以村企合作模式,2022年发展了占地50亩的强村富民大棚果蔬产业示范基地,先后成立了石门一村供销合作社、遵化市民族团结进步产业示范园、遵化市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;2023年村继续进行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,与天津和台商两家企业合作经营,采取“1+4”运营模式,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推进了村庄乡村振兴发展。
石门一村村标及牌楼:
石门一村地名概览图:
石门一村村民服务中心:
石门一村产业园:
古泉眼(石驿亭、扳倒井):
山里各庄村位于团瓢庄镇西北部,北靠笔架山,南邻黎河,被誉为“前有玉带,后有靠山,中间一道米粮川”的风水宝地。截至目前,共有村民840户,人口2677人。始建于唐末年间,因村庄北靠笔架山,东邻黎河,故取名山黎河庄。后改称山里各庄。1953年属山里各庄乡。1958年属前进人民公社,称山里各庄大队。1961年公社规模化小,属山里各庄人民公社。1984年公社改建为乡,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,属山里各庄乡,称山里各庄村民委员会。1992年山里各庄乡并入团瓢庄镇,属团瓢庄镇。2022年团瓢庄撤乡设镇,该村属之。山里各庄村景色秀美,历史悠久。村庄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,已通过4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,主导产业为乡村文化旅游,发展“现代农业+乡愁文化+康养”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。2021年山里各庄村与唐山文旅集团合作,打造山里各庄村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。主要建设夕阳谷露营基地、创客接待中心、乡愁作坊街、民宿艺术街区、稻梦庄园综合体五大板块。先后举办了油菜花海、夕阳谷露营、稻田艺术节、丰收节、多元化冰雪大世界活动,吸引京津冀地区游客参观旅游。村内保留有古戏楼、知青小院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
山里各庄村地名标志:
山里庄村地名概览图:
古戏楼、知青小院:
“乡字号”“土字号”农副产品、乡土美食特色品牌(粘豆包、碗肉、核桃油、柴鸡蛋、玉米面、红薯粉):
沙石峪村是全国文明村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、国家森林乡村、中国特色村。隶属遵化市新店子镇。位于遵化市新店子镇东北部。东与东旧寨镇范家岭村接壤,南与大老峪村毗邻,西与山嘴头村相连,北与东新立村接界。面积2.1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面积690亩。人口910人。该村曾接待过160多个国家的访问团,接待过4位总统。是著名劳动模范张贵顺的家乡。村内有当代愚公陈列馆一座及大口井、愚公洞、国际友谊林、中阿友谊树、中加友谊树、一亩田、万国田、老书记故居、老书记墓红色旅游景点十处。有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李长顺、闫宝贺等。特产葡萄,有千亩葡萄采摘园。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,兼营板栗、梨、红果、核桃、葡萄等,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。
沙石峪村地名标志:
沙石峪村地名概览图:
友谊树:
陈列馆:
惠营房村,旧称惠陵营房,隶属遵化市马兰峪镇。位于遵化市马兰峪镇东南部。位于遵化市马兰峪镇东南部。东与西渤海寨村接壤,南与东陵满族乡南新城村毗邻,西与侯家山村相连,北与定营房村接界。面积0.9平方千米,其中耕地面积727亩。人口569人,其中满族人口占89%。惠陵营房于清代建村。惠营房原为守护双山峪同治皇帝惠陵的八旗官兵和礼部的营房,后繁衍成村,故取名为惠陵营房,后简称惠营房。村内建筑特点明显,院内讲究中轴对称,主次分明,建筑采用青砖灰瓦坡面屋顶,烟囱为传统的“将军帽烟囱”是典型特征。惠营房拥有悠久的守陵文化,满族文化底蕴深厚。有40人的演出队伍,传统的大秧歌、小车会、宫廷舞蹈等节目,具有鲜明满族特色。主要以板栗、核桃为经济收入。现有农房大部分为砖混结构,大部分住房都是2000年以后建造,具有抗震性能,农民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,跳舞,大秧歌等。惠营房村建设一座占地16亩的紫藤(主题)植物园,主要有营房格格棋子烧饼、年糕、饹馇等美食。
惠营房村村标:
惠营房村公园:
营房村广场: